龍港市第四中學九年(9)班 洪桐桐
我想念桐橋的雨。
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水鄉。小橋、流水、人家,都是打記事后從深圳回到桐橋,才有了具體感受的。
我不記得桐橋的雨在何時下,從春分到夏至,好像是相當頻繁的。有時一下就是一整天,但并不使人厭煩。
桐橋的雨是細膩的、素樸的,使人動情的。正是所謂“綠遍山原白滿川,子規聲里雨如煙!蓖虻挠,是獨特的。每件事物都被雨——這位藝術家留下足跡,顯示出過分的、近于夸張的魅力。
常常還未下雨便捎來雨的預告:遠處潮濕的空氣和青郁的草味夾雜著清涼的微風的氣息。這時人們不管在干什么,都會停下,嗅一嗅這雨天桐橋獨有的氣息。
“下雨哎!趕緊來收衣服哩!”
輕輕“啪”的一聲,一棵棵樹搖晃起來,緊接著的是三兩聲“啪啪”聲,隨即細細地點在樹葉、草兒、花兒和莊稼上。石橋邊的一戶人家,只見孩子們匆匆跑向晾曬在家門口的衣物與被褥。雨聲像鼓點似的,越下越大、越落越響,卻奏出了獨特的樂曲。
樂曲不會一閃而過,它愈演愈烈。雨天的萬物是它的團隊。雨天的榕樹是它的和聲。這是棵百年前就種在這河邊上的小葉榕。晌午時人們在樹下打牌下棋,傍晚時人們在樹下寒暄看月;夏日樹下大人遮陰,冬日樹下孩童嬉戲……寒暑易節,始一反焉。雨中的榕樹如同往日一般無私可親,它只是發出“沙沙”回應著雨的指揮。
雨天的山茶是它的舞者。山茶花是溫州的市花,“白鹿銜花,山茶故里”,溫州的茶花馳名久矣。桐橋山茶很多,河兩岸都是山茶。最茂盛的要數石橋邊這戶人家栽的這株:花開時,至少有數十余朵,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,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,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。茶花的花期很長,我似乎沒有見過一朵凋敗在樹上的茶花,這也是其可貴之處。
雨天的麻雀是它的歌者。它們呆呆地在電線桿上嘟嘴,忽然飛到地面,歪著腦袋望你。有時喳喳地叫,有時又叫嘰嘰。石橋邊那戶人家有個平凡忙碌了一生的老頭喜歡它們,喜歡雨天,喜歡桐橋的一切。因為孤獨,一把木椅總擺在家門前。他聽雨觀鳥思事發呆……一到雨天,他就喜歡欣賞雨的演奏——他是個好觀眾。只是現在他不賞這好景了,但他一定還很熱愛著!
雨后的空氣清新干凈,桐橋的雨更是如此,吐息間仿佛洗卻所有污垢。年輕人們又四處奔波了,老人們又開始等待了……
我想念桐橋的雨!
指導老師:李統倉 小作者善于觀察生活,能敏銳地捕捉一個個有詩意的瞬間。文筆優美,感情細膩真摯。文中寫家鄉的“雨”及雨天相關的榕樹、山茶、麻雀等景物,無不滲透著“我”對家鄉的美好情感,也深深觸動我們每個生活在江南水鄉的讀者。
編輯:錢賢豪 責編:李甫倉 監制:薛毓訓